当前位置: 外文局
建局70周年座谈会青年职工代表孙婉露:我和中国外文局共同成长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中国外文局
[字体:]

——在庆祝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青年职工代表  孙婉露

(2019年9月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非常荣幸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代表青年发言,心情很激动、也很紧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在准备发言内容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今年还是我兑现跟自己的“十年之约”的时刻。

2009年10月1日早晨,我坐在家里电视机前,看央视直播国庆60周年大阅兵。那时候,阅兵式还没开始,我看着央视记者张泉灵拿着麦克风,站在天安门广场,向亿万观众报道自己在前方的采访见闻,我突然指着电视兴奋地跟爸妈说:“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我想出现在那里!”再仔细想想,我当时说的好像不是“我想”,而是“我要”站在那里。

20岁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底气。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确定,我享受信息传播的乐趣,享受作为新闻工作者见证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我很庆幸,在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加入外文局和中国网的大家庭,让自己当年一时激动立下的“豪言”,现在真的有机会兑现。

时光荏苒,今年已经是我在外文局工作的第六年。这期间,我认识了曾在这里为祖国对外传播事业奋斗终身的大家、专家;看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全球发行奇迹;感受了融媒体中心、当研院等单位乘势而上的快速发展,看到了翻译资格考试和培训事业蒸蒸日上。而我,从一个各方面都很青涩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有着重大活动报道丰富经验的中英双语记者,并在由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领衔的外宣品牌栏目《中国3分钟》中担任策划和评论员。

六年间,有三个节点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重大:

第一个是2014年,这是参加工作之后,我开始大量参与一线采访报道的第一年。走“丝路”,报道南京青奥会、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第二个是2015年,中国网英语时事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开播。面对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国际舆论环境的深刻变化,为更好地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任,《中国3分钟》应运而生。而我有幸从节目创立之初就加入进来,经历了从策划、开播、不断完善,到成为品牌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全过程。到现在,我们已经累计制作了231期节目,阅读量超过13.8亿,播放量超过7580万,互动量超过653万。

第三个是2017年,我被外文局推荐参加中宣部第三期“国际新闻评论员”研修班。在这个培训班上,我对我们的祖国有了一次全新、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根基、历史和优势,也见识了当今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

是外文局和局属单位为我们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搭建了成长的舞台,成就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自己。

如果说,十年前我给自己立了一个清晰的“小目标”,来到外文局工作的这六年,则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目标所承载的责任。这些年间,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世界各国对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惊人成就产生了愈渐浓厚的兴趣。我感到,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正处在最好的时代,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外文局人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外文局顺应新时代对外传播事业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战略谋划和改革创新也正如火如荼。

我们承担外宣短视频节目的制作,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瞄准受众、找准资源、选准话题、用准语言。我们敢于直面敏感话题,自信表达中国立场观点;我们遵循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严格控制时长,将出镜评论与视频、动画相结合;我们还尝试拍摄微电影,以走心方式传递温暖的情感,使受众产生共鸣。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前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乃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生动、感人的素材。

现在的我,又给自己的下一个十年立下了新的目标:我愿做国家外宣主力军中的一名小兵,在奋进中磨练、在实践中成长,踏踏实实、用心动脑,坚守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初心使命,与各位同事一道,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作出更多的贡献!让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声音更加响亮!

最后,我要在这个热烈隆重而又十分值得纪念的时刻,发自心底地说一声:祝中国外文局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