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局 > 媒体关注
黄友义:让世界倾听更多的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新华网
[字体:]

黄友义,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翻译、出版、互联网传播、国际交流,参加过党政文献对外翻译。曾任中美大型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中方总协调人。

今年是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外文局以建局70周年为新的起点,把握时代大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期栏目邀请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为我们一一解答。

中国越是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是增强,越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外文局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您看来,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意义在哪里?

黄友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尤其是中国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引起世界瞩目的当下,更需要我们向世界讲好自己的故事,帮助世界了解中国。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有许多人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身作用、做出更大贡献寄予厚望。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怀有偏见,对中国的发展存有质疑,而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中国越是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是增强,越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只有把全面、立体、真实的情况介绍出去,才会产生共鸣,才会密切中国和各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作用。

以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非常微弱。现在,中国需要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世界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赢得国际社会理解的急迫任务,尤其是要解决好“会做不会说,说了人家也听不懂”的问题。

过去我们是在“翻译世界”,现在在继续“翻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翻译中国”

记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近年来陆续在国外出版发行,且发行量可观。在您看来,这本书能够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原因在哪里?

黄友义:世界越是动荡,越是需要了解中国为什么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成就的日益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国执政党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小康;各国商界想了解中国的政策和未来走向,从中找到自己在中国的发展机会,找到跟中国合作的渠道;各国学者研究中国,一个能让他们研究出成果的重要对象,就是中国领导人的讲话精神。

那么,这些外国人通过什么渠道来深入了解中国呢?很显然,了解中国,最好、最简洁的办法就是了解中国领导人在思考什么、在表达什么。

可以说,对中国各方面最权威的解说、对中国内政外交最精辟的解释,都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里。我觉得世界上需要了解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把我们的发展历程告诉他们,把我们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也要把我们的不足告诉他们。你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会发现,书里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比如说党建的篇章当中,经济建设遇到新常态,这里边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什么叫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们怎么样制定新的发展理念等等。这些东西都非常鲜活,对中国人有用,对外国人也有借鉴价值。这本书在国外受欢迎,可以说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一种肯定和印证。

记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取得显著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具体到中国外文局或者翻译界来说,有没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或新的趋势?

黄友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文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变化。一是传播内容在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让外文局的业务站到一个新的平台上;二是受众在变:从少数关心中国的专家学者到遍布五大洲、日益扩大且多样化的国际受众,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传播中国的舞台;三是传播手段在变:多媒体、融媒体、新技术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四是传播形式在变:书刊本土化出版发行、主题论坛、书展影展活动、视频产品、课题研究、合作办书刊,使我们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国际化。我之前曾说过,过去我们是在“翻译世界”,现在在继续“翻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翻译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先进管理和先进技术。广大翻译工作者花费精力,把这些先进的国际知识展示给中国人,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如今,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展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就要依靠对外传播来完成。

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因为这说明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进步,没有一支强大的融通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对外编译队伍,就不可能完成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任。从事对外传播的记者和编辑人员必须了解外国受众的心理,了解到当前对外传播的意义,学会创新表达方式,让世界倾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要有说“全球话”的思维,才能把握国际话语权

记者: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当前我们解决了“挨打”问题、“挨饿”问题,但是“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出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

黄友义:现在的有利条件是世界愿意听到中国的声音,我们有了历史上最多的面对国际介绍中国的机会,也就是说不像过去那样被人家封闭。现在的挑战在于从心理到技巧我们是否具备了强大的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能力。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国际话语体系、特点是什么、流行的国际主流话语体系对我们有哪些有利的地方、有哪些不利的地方,特别是长期被西方把持的话语构建渠道给我们设置了哪些障碍、地雷、暗礁。对国际话语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这是思维的问题。现在我们差的不是设备,我们差的是软件,是表达能力,是解说、讲述中国故事的讲述能力。要有说“全球话”的思维,才能把握国际话语权。我认为,这是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面临的首要任务。

此外,我们还要明确,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悠久的文明、正确的道路和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国际上,中文还不是通用语言。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必须依靠外语。对于如何使用外语,特别是利用国际通行的英语来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对外传播队伍。

话语权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送过来的。中国故事走不出去,我们的基本理念人家不知道,指望人家去宣传我们的思想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打通内外话语体系,我们要做到一讲话的时候我的问题就能回答70多亿人,而不是近14亿人的问题,那会儿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

记者: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世界日益加深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政策、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应该怎样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外文局是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的?

黄友义:应该努力让我们的国际传播更加精细化、分类化。外国受众有共性,但是又有不同的需求。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针对哪些受众要说什么。对象搞清楚了,就能知道他们各自的兴趣点在哪里,思维习惯特点是什么。然后,用他们能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介绍中国。

中国是国际大国,跟外国受众打交道,必须要设身处地了解受众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把话说到位,说到人家的心里去。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拉近和中国文化的距离,最终能够比较客观地接受我们。

有的外国人说中国的作品不值得一看。怎么打破这个误解?就是能让他坐下来看你的故事。看了以后他会怎么想呢?噢,中国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同样有丰富的人生追求,中国人不是另类,并不可怕。我认为,在目前阶段,如果能让外国的普通读者得到这种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外文局高度重视了解自己的受众对象,各国各地、各个语言的受众对象有共性需求,但是又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他们之间有时需求差别很大。让自己的故事讲得接地气,这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尤其在翻译环节,我们坚决反对“一翻了之”的做法。作为外宣人,我们首先做好中国人,然后做好国际人,这样才能让我们所讲的中国故事具有国际接受能力。做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在说话下笔之前,先深刻思考,了解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外国人需要吗?能理解吗?心里装着受众需求,我们的故事讲出来就吸引人,容易被人接受。(记者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