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局 > 要闻
杜占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
发布时间:2022-07-15    来源:中国外文局
[字体:]

7月12日,《红旗文稿》刊发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文章从四个维度系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的思想内涵,梳理出其思想方法具有的八个鲜明特点。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深刻揭示了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的深层规律,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责任担当,为各国在乱局变局中维护安全和促进发展指明了方向(全文见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

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 杜占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准确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作出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政策主张,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对推动国际社会正确理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的相关重要论述,可以看到,中国在新时代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思想体系。对此,可从以下四个维度系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的思想内涵。

在价值理念层面体现出鲜明的人类观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始终贯穿着对人类发展进步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始终以博大的胸怀关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从积极回应人类面临的挑战中提出前瞻性的理念主张。

共同命运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了零和博弈的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窠臼,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出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价值基点。第七十一届联大主席汤姆森表示,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国与国关系、区域治理、不同领域治理等层面不断丰富“共同体”的理念,使之在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与进步中不断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正确义利观。作为中国伦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以义制利”是中国历代思想家对“义”与“利”的理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规范个人道德行为、国家政治伦理的义利观延伸到全球治理领域,在新时代注重把握义利之衡,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并将其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价值准则,牢牢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多边治理观。多边主义是人类社会在探索全球治理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面对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单边主义逆流,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的宏阔视野,指出任何执意打造“小院高墙”、“平行体系”的行径,任何热衷于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分裂世界的行径,任何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其他国家经济科技发展进行遏制的行径,任何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把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的行径,都严重削弱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努力,强调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共商共建共享观。在全球治理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大力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要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办,推动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多双边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各国潜能优势,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2017年写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意味着这一中国倡议广泛凝聚了共识,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主权首要观。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提供了价值层面的重要支撑。

在规律认识层面体现出深厚的历史观

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充分体现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科学作出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敏锐观察到近年来将全球发展中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错误思潮,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他强调,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支持世界各国扩大开放,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鲜明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并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提出了应对之策,为各国在全球治理中应对百年大变局和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指明了路径。

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阶段性所体现的历史规律与实践启示。全球治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在历史视野中观察和认识经济全球化才能看清其走势和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鲜明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定力。

积极倡导“和而不同”这一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基本特质。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人类文明多样性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主张要坚持不同文化之间“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以此作为对待不同文明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充分尊重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和文化多样性。

在基本内涵层面体现出系统的全局观

在坚守理念价值、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安全等各领域提出一系列全球治理的新主张。

和平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平是人类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同时,希望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合作共赢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指出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对发展中俄、中美等大国关系以及与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刻阐释,提出避免冲突对抗,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各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致力于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实现合作共赢。

文明互鉴观。针对“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制度对抗论”等论调,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呼吁开放包容的精神,提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安全观。针对层出不穷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着眼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创新引领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主张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世界在重大危机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美丽家园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保等全球性议题,提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的重大倡议,同时倡导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希望世界各国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网络治理观。围绕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倡导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观。习近平总书记将全球治理能力概括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主张各国尤其是大国要做到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也不能歪曲国际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国际和平稳定,在国际事务中遵守规则、发挥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事业发展。

在实践推动层面体现出务实的角色观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和实践论,是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指引,在实践中以务实行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

从大国责任出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中国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为基本价值取向,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合作机构;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就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积极发声,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启动。

从务实合作出发,坚持开放融通发展。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中国维护自由贸易、倡导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从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到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从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到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从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合作的机遇越来越多。

从行动实效出发,推动愿景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使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疫苗,并将继续向非洲国家、东盟国家分别援助疫苗,有效推动了国际抗疫进程。

从合作需求出发,加强公共产品供给。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世纪蓝图,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

从发挥大国作用出发,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不仅要抓住时代机遇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也应当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善尽义务、多作贡献。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极大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针对全球发展进程遭受严重冲击、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呼吁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全面推进减贫、卫生、教育、数字互联互通、工业化等领域合作,已获得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响应支持。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增强协同发展的国际合力,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从实力结构变化出发,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借助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舞台,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场合,宣介中国理念、阐释中国主张、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文化自信,着力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学习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既是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指南,也蕴含着思考全球问题的思想方法。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可以看到,其思想方法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历史趋势与时代特征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全球治理中,一方面把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趋势,推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针对世界大变局加速向纵深发展,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符合世界生产力发展要求、更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由“跟跑者”逐渐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人类情怀与国家情怀相统一。既坚持中国立场、阐释中国主张,又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致力于推进全人类发展进步。一方面,高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外事场合充分展示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成就和为全球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他国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道义价值与现实需要相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治理中“义”和“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遵循全球治理中受到普遍认可的和平民主、公平正义、发展伦理、环境保护责任等道义价值,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全球治理提出方案主张。另一方面,从现实需要出发推动各国共担责任、应对挑战、合作共赢,提出各国能力和水平有差异,在同一目标下,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发展利益。

遵循原则与讲究务实相统一。在全球治理问题的应对和处理上既遵循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又保持务实的态度。一方面,坚决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和破解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灵活的合作机制,调动各方能动性,团结更多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系统布局与重点推动相统一。从全球治理话题的多元性、问题的复杂性出发,注重通盘考虑,梯次推进,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一方面,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从长远角度准确把握世界的大局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整体性主张。另一方面,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带动全面,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点集中在当前国际社会关注和呼吁变革的领域,推动建设国际治理新机制、新规则,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国际道义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全球治理问题反映出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对峙、组合、分化、矛盾和斗争。一方面,以客观视角直面复杂变化的国际政治形势,倡导世界各国应坚持开放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另一方面,坚持将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规则意识与权益意识相统一。在全球治理中运用规则理顺各国不断增强的权益意识,谋求各国共同可持续发展,构建持久而稳定的全球治理格局。一方面,强调各国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另一方面,主张各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谋求自身发展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以共同利益作为全球合作的基础,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

治理理念与实际行动相统一。既提出科学理念,也坚持行胜于言、知行合一,积极转化为务实的行动。一方面,在各类重要场合提出中国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清晰而持久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科学理念转化为行动,提出中国破解全球治理问题的建议主张和具体举措,为理念的落地提供切实可行的抓手,推动在全球治理中实现治理理念、目标与行动的统一。

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深刻揭示了国际形势发展演变的深层规律,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责任担当,为各国在乱局变局中维护安全和促进发展指明了方向,超越了数百年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陈旧“世界观”,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普遍欢迎。